市场达尔文主义本身已经够无耻了,为其辩护甚至张目,将同样不得人心。
发达国家为什么发达?因为它所有的财产定义都明确,任何人都可以把资产变为资本。进一步看,企业如何创造更大剩余价值?靠的是创新。
世界最主要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,无论是所谓的西欧衍生国,如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,还是西欧国家本身,包括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等12个国家,还是后起的日本,经济增长都主要发生在过去一二百年的时间里。我们谈市场经济,绝对不要忘了企业家。当你没有机会享受它的好处的时候,它也没有办法告诉你,它的好处是什么。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很多农民变成工人了,我们不叫做工人,叫农民工,按照身份属于农民,按照工作属于工人。
所谓竞争,并不是说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,而是政府允许自由进入。第二是资助农村的小额贷款,但至今没有被注册下来。比如我这个年龄的都经历过的1988年那次严重通胀,开始是名烟名酒提价,后来中央的一个公报宣布价格闯关,接下来就是市场抢购、银行挤兑。
举一反三,排长龙加不到汽油,通宵排队摇不到买房的号码,肉包子的馅变小了之类,CPI里都没有完全反映。最大的变化,是中国经济大规模融入全球市场。市场中人包括商人和企业家,思维定式是把多赚到的看作自己的本事。宏观经济学问很多,但最重要是货币,也只是货币。
吴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件往事,当初设计论证宏观调控部门的时候,几位中外专家对设置四个宏调部门(央行、财政部、计委、经委)提出过异议,认为宏观调控既然是间接调控、总量调控,就应该只设央行和财政部,不能有其他。成因不同,只有结果同:只要货币量过多,一定有通胀的后果。
当然人民币还是中国人发的,可是发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国人决定。把满口好牙敲来敲去,就是怕那粒有问题的病牙,耽误功夫还不去病根。20世纪各国的经验也充分证明,要把经济搞上去不容易,因为要满足很多条件。牙痛就是牙痛,不要说什么结构性牙痛。
我仔细听完讲解,才明白近几年央行哪里是在发货币,根本就是收流动性都收不赢。为什么说这样一种描述是含糊之词呢?首先,世界上还有没有非结构性的通货膨胀?这是问,有没有那么一种通胀,是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市价都以同一幅度全面上涨的?教科书上说的货币中性(monetary neutrality),意思是一个经济一旦多发了一倍货币,所有商品服务的名义价格上涨一倍,但真实变量如总产品并不会上涨一倍。因为物价上涨对所有的卖家都有好处,岂止养猪的农民而已哉?但是,当物价上涨不是个别相对价格的调整,而是整体物价总水平的提升即通胀发生时,上述好处就要大打折扣了,因为所有卖给农民的商品和服务,价格也上涨了。宏观调控的事务多得不得了,唯有货币才是牛鼻子。
含含糊糊要误事,这是本文题目的由来。细节问题很多,但汇率影响是根本的:因为所有出口看起来很合算,进口却很不合算,那还不是谷物净出口?几亿农民进了城,谷物还搞净出口,同时无数专家天天担心粮食安全,这个日子还怎么过?反正从短期看,今年我国谷物的净出口,对猪肉和食品价格的急升,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实际上,谁也没有这两个本事,人民币盯住美元的体制怎么守得住?非死守,国内通胀压力就无可避免。但是,货币中性至少有一个理论前提,就是交易费用或信息成本为零。
当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,具体讲就是要素成本低廉、制度成本急速下降,中国人的学习曲线上升,三合一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崛起。别的不提,近年那么多农民转向城市,可是今年中国的谷物居然还是净出口。这里的关键词是货币,不是物价。我的感受,在通胀指数不高的情况下,此说听听也无大碍。举一个例子,个把月前和几位同学在校区餐厅吃饭,他们全部点了猪排。很明显,没有哪个CPI是没有结构的。
曼昆在他那本出色的宏观经济教科书里接着补了一句,其他商品的上升幅度大致相同。因为物价总水平的提升,开始总是结构性的,总有一些卖家先得到甜头。
2007年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(CPI)为6.5%的含义,就是所有被列入考核的商品服务的物价水平,比去年同期高出了6.5%。话说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为6.5%,高于9月的6.2%,与8月创下的十年最高点持平。
否则景气一旦有变,反应滞后症就难免——对付过热时捆到经济身上的绳索,到底有多少、在哪里,一时搞不清楚。经济学从古典的修谟(David Hume)到一年前去世的弗里德曼(Milton Friedman),大家之间少有分歧的共识就是这一点。
央行当然不能容许这笔惊人庞大的高能货币全部留在市场上,于是不断发央票对冲,也就是回收流动性。要看到,由于某些价格管制的存在,当前通胀的实际状况并没有在CPI里完全反映出来。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是宏调部门越来越多,多部委联署的金牌一道接一道。通胀有结构性,通缩也有结构性,不涨不缩还有结构性,究竟物价总水平是怎么样的一个变动趋势呢?物价总水平这个总量指标有一个无可替代的功能,就是警示政府注意,一旦物价总水平出现上升势头,就一定要到货币里去寻找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这里,警示政府非常重要,因为自从金本位结束以来,只有政府控制着货币。不要误解,以为明明白白说通胀,就是给中国经济抹黑。
但要把经济搞下来,只要一条就足够,那就是滥发货币、大搞通胀。弗里德曼拿过来改了两个词,化出一个货币主义的警句——货币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,所以要交给中央银行。
进入专题: 通货膨胀 。中国过去发生过的严重通胀,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是老蒋为打内战滥印钞票。
现在国家统计局报告我国CPI为6.5%,就是报告经过结构性加权平均以后,消费者物价的总水平上涨了6.5%。所以曼昆说,货币中性从长期来看对得多一点,但也不完全对*。在开放条件下,经济图像更为复杂,但物价总水平上涨依然还是一个货币现象。这个票子非发不可,天天发、月月发、年年发。
讲过了,物价总水平上涨是一个货币现象,但是货币过多的具体成因却各个不同。当下我国的通胀,当然是各种物价有升有降情况下的通胀,不过既然CPI数值超过了正的5%,就是清清楚楚披露了各种物价的变动正负相抵之后,物价总水平还是上涨了。
1997年中国经济突然转向通缩,保八任务之艰难,历历在目。毫不含糊地反通胀,就是要全力支持央行乾纲独断,履行货币管理职责。
试想这几年房价涨得远比食品快,对于买得起房的家庭,至少还可以享受帐面家庭财产迅速增加的好处。本来,通货膨胀指数已经是处理了结构信息以后的一个总量指标。